单用途预付卡相关概念解读之消费者常见问题解析

发布日期:2016-05-30 14:50:03

 目前单用途预付卡市场消费者对购卡行为认可度高,售卡和发卡量呈现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相关问题与矛盾也是频频发生,因此为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单用途预付卡协会总结了近期的消费者的投诉与意见并对此进行了解析:

  1. 单用途预付卡消费纠纷频发。根据“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数据显示,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预付卡类投诉月均达到540件,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同时,针对部分投诉主体,因投诉问题持续无法解决,导致市民重复性、群体性投诉。

  2. 预付卡纠纷行业集中度高。据统计,2014年1-6月,在市商务委处理的506件单用途预付卡投诉中,美发美容行业投诉量共计233件,占总投诉量的44.3%。究其原因,一是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且规模和信誉参差不齐;二是行业投入成本低,相对其他行业较易进入;三是以虚高折扣发卡诱惑消费者现象在行业内较为普遍。

  3. 发卡主体发卡行为有待规范。部分发卡企业在单用途预付卡发行、退卡、有效期、挂失等方面不规范;个别企业超低折扣诱导消费者购卡,成为融资工具,集聚巨大风险。

  4. 企业备案无门槛。在企业备案管理方面,商务部《管理办法》明确发卡企业的备案为事后备案行为,没有准入门槛的限制。政府备案行为可能让濒临破产等信用不佳的企业获得政府的信用背书,潜藏巨大风险。

  5. 部分领域处监管空白。商务部《管理办法》只对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的发卡企业进行规范管理,体育健身、教育培训、休闲旅游等大部分领域还处在监管空白,大量的发卡主体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6. 企业信息无监控。在企业信息管理方面,商务部《管理办法》要求发卡企业自主填报企业预付卡预收资金额及相关业务情况,缺乏对发卡企业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实时监控措施。这种基于企业诚信基础上的信息填报,存在较大的虚报风险,难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康骏事件中,公司自主通过信息系统填报的三季度末预收资金余额仅1100万元,与当前调查中反映的2.06亿元相距甚远。

  7. 预收资金无保障。在预收资金管理方面,商务部《管理办法》规定的银行存管资金,本质上属于发卡企业收入,一旦发卡企业发生突发事件,持卡人无法优先获取补偿,需待司法部门确认最终的使用程序。快鹿集团对康骏公司审计中发现拖欠员工工资及供应商货款等方面负债近4.5亿元,若康骏公司一旦进入破产程序,银行存管资金一般首先用于支付员工工资,持卡人的被偿付顺序远在其他顺位之外,持卡人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8. 对其他类企业备案管理界定不明。商务部《管理办法》除了集团、品牌、规模企业备案规定外,剩下的全部为其他类,由区县商务部门实施备案管理,不纳入市级和商务部统一管理平台。而这其他类恰恰是企业小、数量多、业态多、行业多,造成区县商务部门无所适从。

  9. 企业违规成本太低。单卡企业违规成本,包括因违规而遭到执法部门的处罚成本,以及因违规而产生的信用成本。根据商务部《管理办法》,执法部门对单卡各类违规的最高处罚是3万元,对一个发卡动辄上千万上亿的企业,金额实在太低,实际意义不大。